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展会资讯 > 展会资讯 > 正文

小微企业展 人气旺财不旺

2012-11-19 09:08:04 

由小微企业展出的电动护理床。南都记者王子荣摄

看点

在会展中心二楼走廊上的那些参展企业,会成为深圳的下一个腾讯?为突出对科技创业型小微企业的服务与支持,本届高交会新增设了科技创业型小微企业展。几天下来,南都记者调查发现,参展企业对于能否拉到投资都不抱太大希望,也有企业昨天就已经没出现在展位上。

相对冷清的格子铺

连续三天,深圳市寿百瑞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宏一直守在自己的展位前,他搜集每个参观者对其研发的多功能电动翻身护理床的评价。他的展位只有不到10个平米的小格子,而且就在二楼的走廊上,参观的市民从北门安检后,甚至都没发现他们的存在,就径直往1号馆去了。和1号馆的热闹非凡、展位豪华相比,这个设在走廊上的展区却相对冷清很多。

记者跟踪发现,这里虽然相对冷清,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关注。截至昨日下午,已有30多家国内外企业与乔宏商谈,想代理该产品。次参加高交会,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,乔宏则认为此次参展收获大的是参观者对产品提出的改进建议。

谈到公司目前的运营状况,乔宏和许多小微企业负责人一样,沉默片刻,随后苦笑。“公司成立一年多,投入了将近200万,至今分文未赚。”和乔宏一样,同样在该展区展出的深圳市青天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,董事长黄鲁生年纪早已过半百,自己有专利而成立了公司。他表示,这几天除普通观众外,也有一些专业观众和他谈,但目前也只是在接洽过程中,还没投资的情况。“我们不太想找风投或投资商,这些人不是特别好打交道,我们只想找到能合作的人或公司。”

持有这种心态的还远不止一家,深圳市海目星光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邓传辉昨天也表示,他们是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赛区名的企业,这次只花了2000多元就被组办方邀请过来参加展出了,他觉得展示效果很好,但也没得到投资。

有企业已提前退场

这次来参加展出的企业,正如邓传辉所言,很多都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只是刚注册的企业,不少都经营了好多年甚至走上了正轨。甚至有企业比如广东国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除在“走廊展区”有展位外,其实在主场馆里也有自己的展位。

不过,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认为这里是个好的平台,有的企业甚至都不给主办方面子,直接就不来了。一家名叫深圳市麦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,昨天就早早人走展空。“网络公司,定位不太一样。”邓传辉说,因为他们有实体的机器,还有东西可以摆出来,网络公司可能就觉得没必要来这里了。

据了解,这次在“走廊展区”展示的企业主要涉及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光机电一体化、新能源、节能技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。和附近不远的九号场馆里的个人技术创新展相比,这里的展出单位完全是公司化运作,并有的早就走上了正轨,理论上来说他们获得资本的青睐或找到合作方会更容易一些。

呼吁政府雪中送炭

“在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方面,政府既要锦上添花,也应雪中送炭。”乔宏说,目前政府扶持企业主要考察企业的效益,以及能够带来多少税收,银行则要求有房产和一定订单量,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,这些难以达到。他建议在推出展位的同时,政府和银行在扶持企业方面能够有所侧重,加大对民生类科技创新产品的扶持,此外,可以先找家评估机构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评估,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给予资金帮助。

尽管深圳市政府今年迈出了步设立了很有特色的“走廊展区”,昨天仍有参展商认为,完全可以再进一步,组织一些投资公司来看场,能形成互动和对接,同时也希望对参展的企业征集的范围更广泛一些,而不仅仅是参加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赛区的企业,这样或许会把这个特色“走廊展区”做强做大,说不定下一个腾讯真能从那走出来。

焦点

“走廊展区”能否走出下一个腾讯?

“走廊展区”是高交会组委会的用心良苦的结果。为突出对科技创业型小微企业的服务与支持,本届高交会新增设了科技创业型小微企业展,吸纳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赛区44家优秀的参赛企业进行展示。还有一批来自美国、中国香港以及内地部分省市共计58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参展,行业涉及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光机电一体化、新能源、节能技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。

“当年的腾讯就是这样出来的———借助高交会这个平台拿到投资后发展壮大,我们也希望这里能走出下一个腾讯。”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、高交会组委会秘书长高国辉曾在高交会开幕前的通气会上表示,今年高交会招展情况非常好,展位面积超过了11万平米,由于实在没地方了,所以才在走廊上仍坚持把这个展区搭了起来,就是希望能帮这些小微企业搭建一个好的平台。他还透露,高交会已成为中国科技品牌和深圳科技名片,据不完全统计,13年来已有超过230家企业借高交会平台实现上市。

记者观察

香港高校参展的隐性功能

香港八大高校今年四所(港中大、科大、理工大、城大)参展高交会,而港科大更已是第10个年头参展。如今的高交会对于一河之隔的香港高校来说,除了将各自学校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、寻觅技术转移的机遇外,似乎还有更多的隐性功能和一些特殊的意义。

此次高交会上,在参展的全国逾25所高校中,香港地区的高校就占到了16%。“只有将科研工作变成生产力,科研才具有真正的意义”,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在今年2月份浸会大学深圳研究中心成立时坚定地告诉南都记者,由于香港在人才资源和空间资源上的局限,令到香港各高校在完成科研前期工作后,难以有更大的平台继续发挥,因此近年来,陆续在深圳成立自己的研究中心便似乎成了港校的一大标志。

昨天中午的高交会现场,当大部分商家和参展商都纷纷去吃午饭时,港中大的展位上还聚集着不少人。记者上前一探究竟,“周末上课吗?”“学费多少?”,咨询的原来并非有关此次港中大展示的20个高科技项目,而是港中大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入学要求。几本放在展位前台上的研究生课程介绍在这里略显得格格不入,而对于入学咨询的解答,这位工作人员显然是得心应手。

其实,对于香港的高校来说,每年的高交会已不单是在内地寻觅技术转移的合作机会,从某种角度上来说,这些前来参展的港校更像是面向学生面向家长,通过高交会的平台,更多的人可以亲密接触港校,同时,港校也可为将来北上招收内地生源磨砺以须,打好基础。

除此之外,在市场合作的背后,高交会也为香港高校研究型人才的内地就业提供了潜在渠道。以港科大为例,全校的研究型的学生中有六成以上为内地生源。记者了解到,港科大近几年就曾多次借高交会平台实现合作,“水到渠成”地为不少本校研究生解决了毕业后到内地的就业问题。

因此,走出象牙塔的香港高校,借深圳高交会的平台,一箭多雕,拓展了技术转移、毕业就职、港校北上、招收内地生源等多重功能。

网站备案号:闽ICP备09033225号-8